红顶文学>修真>内地娱乐开发商 > 第五十七章 宣传机器,全力开动
    想到壮哉一词,是晚上看这部剧时,突然跳进脑海的。当时剧中正出现**和他的同学们一道朗诵梁启超的《少年中国说》的情景,那种冲决一切、沛不可当的青春力量,让作为观众的我,也不由得热血沸腾,顿生壮志豪情!

    这种感觉多么的久违啊!在这个理想缺失、物欲横流的时代,一部电视剧还在堂堂正正,展现理想,展现志向,展现精神追求的高于一切,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?

    正如今晚剧中蔡和森的一句台词“我若相信崇高,崇高自与我同在!”这种追求和信念,自古曾见于无数中华仁人志士,但自五四之后,如今的中国人中,又还剩下多少?

    仅仅看了几集,我已经深切地体会到,青年**这个形象,只是这部剧作者借用的一层外衣,这部剧真正要反映的,是教育,彻头彻尾,它的目的分明只有一个,反思目前中国严重而迫在眉睫的教育缺陷。

    它是在疾呼:我们的教育,到了非改不可的这一天了!

    于是,它写一位优秀的校长,写一群优秀的教师,写一种开放的、尊重个性却又不失规则的教育理念。它给教师们的篇幅,并不少于主角等人,甚至更加浓墨重彩,由此,我们也足以体会到这部剧真实的创作含义。

    剧中对第一师范的教师和教育的描写,也许不乏美化,但却让人信服。民国初年那种开明的教育风气,当时学校的观念、教师的责任感,以及那种师生关系,对照今天,又是何其具有现实的启迪?

    今天,我们还有这样富于责任感、把教书育人看得如此崇高的教师群体吗?

    在教师这个职业的神圣度不断降低、某些时候某些地方甚至荡然无存,只剩下名利物欲的今天,我们又怎么能不怀念曾经有过的,那些把传道授业解惑看得高于一切的崇高时代?

    这种责任感,这种神圣,并不是这部剧的虚构,看看民国初年的资料,我们就知道,那曾经是教师这个行业普遍遵守的准则!

    而这部剧,首先呼唤的,正是这种教育行业的职业道德与神圣感的回归。

    这,才是它最大的现实意义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《光明*日报》署名秋石客的评论:《恰同学少年》为什么成功

    无论如何,该剧取得了巨大的成功,很有现实的针对性,是近年少见的让人耳目一新的电视剧。是一部摧人向上的健康作品,给已经沉迷于金钱的社会注入一缕清新的暖风,有文化风向标的意义。特别值得当代的大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去欣赏,并应引起教育和文化部门的深刻反思。

    该剧第一方面亮点是思想性强,讲了教育应该同社会相结合问题,讲了因才施教问题,讲了学为所用问题,特别是讲了青年学生要关心国家大事献身祖国和人民大众问题,无疑是对当前教育方针和方法进行了有力批判,是对读死书求高分的教育目的有力声讨,是对“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只读圣贤书”的无情嘲讽。

    该剧第二个亮点是挑选的学生演员都有刚阳之气,青春靓丽,大方朴实。

    当然,该剧也有不足。譬如,男女戏过多,落入了俗套……

    但愿《恰同学少年》剧的播出,是文化界的春苗,预示着漫长的文化寒冬正在退去,春天正缓缓的前进。让我们欢迎真正的文化春天早日到来吧!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《南方*周末》报道:《恰同学少年》,中国有史以来最好的青春剧!

    听到电视剧《恰同学少年》的介绍,知道是讲述**学生时期19岁-25岁之间的故事,虽然题材新颖少见,但印象中总认为是部老掉牙歌功颂德类型的主旋律电视剧,应该比较无聊。但偶然之下看了几眼却彻底改变了笔者的看法,没想到自己竟被它完全吸引,两集之后已决定追看到底!

    先说说我对这部电视剧的看法!

    首先,与国外的许多青春剧一样,这部戏充满了俊男美女,但不同的是,剧中人物各个清新自然,造型朴实干净,行为大方坦然,绝没有矫揉造作,各种装酷耍帅。

    就以电视剧而言,《恰同学少年》可称得上制作精良,在镜头的运用上十分考究,画面的构造和光线色调清澈唯美,台词平实而不造作,剧情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,使人不知不觉深陷其间。整部电视剧令人感觉朝气蓬勃、奋发向上,在此同时剧中各种潜在的矛盾和利益冲突亦使观众期待。总而言之,《恰同学少年》看得人眼前一亮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