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顶文学>都市>兼战天下 > 第二十一章 兵临幽州
    李辉利大人想不到突击队里隐藏着如此文武双全之辈,亲切地接见了进庭,表达了诚挚的问候,表示现在就写信推荐,一定要把进庭招入捧日军中。

    有捧日军二号人物的亲自推荐,进庭进入捧日军也只是走走程序的问题了。入伍不久就脱颖而出,进入上四军,进庭真是鸿运当道,军旅之途不可限量呀,十五年之内官拜大将军也不是不可能的。

    宋军高歌挺进,连下诸州,接连的胜利让太宗皇帝飘飘然起来,只想着唾手拿下幽州城,至于将士们的疲敝程度,那是根本看不到了。

    幽州背靠燕山山脉,面对华北平原,扼守在出关要道上,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。自从石敬唐拱手相让后,辽国便把幽州更名为燕京,又称为南京,是辽国的陪都。

    在辽国的行政区划中,幽州管辖着顺州、涿州、蓟州等各州,是辽国的南部重镇。若能攻克幽州,则辖内诸州必定望风而逃,辽国也会丢失天然屏障,门户大开。

    休整一日,大军再次开拔,天黑时分已能望见幽州城廓了。

    皇帝御驾的大军已到幽州,潘美率领的西路兵马呢?按照计划应该也到幽州城下,与主力部队胜利会师,形成东西夹击,合围幽州之势,怎么现在空荡荡的没有一人?

    原来辽国南院大王耶律斜轸接应到白马河之役败退的辽军后,并没有后退多远,而是原地驻扎于莱州城中。游牧民族的天性,每次出军就像出猎,有所斩获后才能回撤。

    潘美率军刚好撞到了这伙辽军的枪口上,几番交手下来,各有胜负,就这样僵持在莱州城下。

    耳听着皇帝大大军连下两城,向着幽州飒风挺进,而自己困在这莱州城下寸步难行,潘美急的团团转。

    宋军逼近幽州的消息也在辽军中引起了不小轰动,耶律斜轸十分顺应大家的心理活动,夜半时分,率大军悄悄地出城,向后方撤去。

    宋军天亮之后在攻城时,惊喜地发现守城力量薄弱了许多,攻进去后发现已经人去城空了。

    耶律斜轸打的什么主意?防守好好的怎么突然就不干了?宋军直犯嘀咕,大致形成了两派意见。一派认为辽军已经山穷水尽,才会悄悄溜走,宋军应该抓紧追击,痛打落水狗;另一派则认为辽军敢于主动放弃肯定有所准备,说不定沿途布满了伏兵,宋军应该稳扎稳打,不能冒险追击。

    潘美的心里又开始团团转了,很快文臣思维压制了武将谋略,政治上的考量压倒了军事上的考虑,都耽搁这么久了,在不赶赶进度,提提日程,要事皇帝归罪下来,那就吃不了兜着走了。

    宋军全力出击,策马追敌。几个时辰之后就发现了撤退的辽军,这伙辽军人数很少,都是老弱病残,被宋军的兵锋稍加冲击就溃散了,根本不值一提。

    宋军继续追击,隔一会就能发现老弱病残的辽军,稀稀拉拉地蹒跚在马道上,一看到宋军就缴械投降,没有一丝一毫的抵抗。

    辽军发生了什么变故,怎么这么没有战斗力?宋军信心大增,撒开马蹄子,迈开疾风步,一路追击,几天下来,已经越过了幽州城,超出了规定距离。

    潘美倒是想停下来,回到亲爱的皇帝身边,把任务交差了在说。但是架不住麾下将士们职业精神爆表,纷纷请战,把逃跑的辽军主力一举歼灭。

    潘美一想也是,这么大好的机会,抢到了也是大功一件,消灭了耶律斜轸,在回过头来,南北夹击幽州,也好在皇帝跟前邀功。

    充满幻想的潘美率队继续追击,大军刚越过一道关隘,背后一声炮响,一直寻找的辽军主力出现在身后,猛虎下山般地从两边高地上冲下来,大有吞天灭地之势,丝毫没有宋军想象中弱不禁风、不堪一击的样子。

    宋军措手不及,来不及布阵防御,就被辽国骑兵冲入队伍,肆意践踏。骑马的汉子们化身为死神使者,砍瓜切菜一样在宋军队伍里纵横驰骋,雪亮的弯刀带着鲜血,不知疲倦地挥砍着,每一次挥砍,都代表一名宋军的伤亡。

    无辜的宋军在主帅的带领下,光荣地踏上了献祭的战场,尸体很快堆积成山,鲜血把脚下的大地浇灌的泥泞不堪。

    主帅大人在南定宋室江山的过程中颇有战功,基本上都是顺风顺水的,哪见过今天这般场面?什么就地防御、组织突围、有序撤离等战争艺术都抛诸脑后,大脑里的所有神经元都聚焦在一个想法上:赶快逃离这片人间炼狱。

    主帅身先士卒,率先逃亡,大军积极响应,争先恐后地逃亡,至于被自家人踩死踏亡,那就只能怨命不好了。

    趟过桑干河,来到西山下,居庸关的烽火台屹立在前方山顶,雄伟壮阔的长城默默地俯视着狼狈逃命的大汉子民。